当前位置:首页
> 廉政广角 > 镜头·书画

百里坊马氏:不图私利 躬行仁义

发布日期:2022年06月13日

鹿城区百里坊马氏家族,是温州文化家族世代传承的典型。据史料记载,马氏于清初迁温州,至今已历十五代。家族中相继出现了马孟容、马公愚、马亦钊等以书画篆刻著称的马氏族人,留下“书画传家三百年”的传奇家史。除书画领域外,马家也涌现了一大批其他领域的专家,如中美贸易问题专家马大恢,图书馆专家马大任,以及文学领域的马骅、马大康等,医学领域的马仁山、马立中、马大正等。

梳理马家三百多年的家族史,发现他们一代代人孜孜不懈,或热心教育,或丹青善行,或气节凛然,或实业救国,践行着“躬行仁义”的家风。


热心教育  倡导新学

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主楼

被誉为“马氏三雄”的马孟容(1892—1932)、马公愚(1894—1969)、马味仲(1897—1995)昆仲,幼承庭训,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,又经过系统的新式教育,成为温州最早一批比较全面又高层次接受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。

1912年,马孟容与弟马公愚同时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回乡后,省立第十中学校、第十师范学校、温属甲种商业学校争相聘请他们为教员。他们齐心协力推动温州的女子教育、美术教育,不遗余力倡导新文化运动。热心教育文化事业的马氏兄弟,与同道创办了永嘉启明女学。期间,朱自清来到温州与马氏昆仲一同在温州省立第十中学任教,身为同事的他们关系密切,而且朱自清在温写的两篇著名散文《绿》与《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》都与马氏兄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
1914年,马孟容、马公愚与谢磊明等人创设“东瓯美术会”,推动温州近代美术发展。1919年,五四运动爆发,马孟容、马公愚与郑振铎、沈卓民等73人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,在温州发起组织“永嘉新学会”,发表宣言提出“改革旧思想,创立新思想与新生活”。次年,“永嘉新学会”创刊《新学报》,宣传反帝救国,摆脱旧思想的束缚,倡导新文化运动。


丹青善行  气节凛然

马氏昆仲与朱自清的仿真塑像

1926年,马孟容、马公愚先后到上海发展。在上海期间,马孟容、马公愚热心参加慈善活动,为赈灾、医疗、救济、国难等慈善活动积极捐献作品、募集资金。上海临时义赈会、为筹募难胞医药费所办杯水书画展、为救济国难书画展助赈等活动,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。

抗战初期,马公愚在上海邮局兼职,珍珠港事件后,听说邮局将被汪伪政权接管,他毅然辞职,鬻字谋生,蓄须明志。抗战期间,马公愚一度生活困顿,他的同乡同窗暨姻亲梅思平在汪精卫伪政府担任要职,想让他在伪政府挂个空衔,领点薪水改善生活,公愚以民族大义为重,“贫贱不能移”,予以婉言拒绝,并且写了一篇楷书《正气歌》。

马氏昆仲的凛然气节,对族人和子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马氏族人为报效祖国,相继投笔从戎。马公愚的儿子马大恢、马大任投身抗日活动,两人一起报名参加了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,赴陕西凤翔为国民党第一军工作。马公愚堂弟马骅在1935年“一二·九”运动爆发后,带领学生罢课游行,抵制日货。马孟容长子马大选赴中共浙南特委在平阳山门创办的“抗日救亡干部学校”学习,曾赴皖南参加新四军。


不图私利  传承家风

马孟容(后排左三)与马公愚(后排左二)全家福

不图私利,是马家家风的一个重要部分。2004年,84岁高龄的马公愚之子马大任发起“赠书中国计划”,带领十几位耄耋学者四处奔波为国找书,号召全北美华裔学者把私人藏书赠送给国内大学图书馆。

作为马孟容长孙的马亦钊(1946—),年轻时深受家庭影响,体会到自身肩负的文史责任,萌生了继承先人未竟事业的想法。2013年,马亦钊发动家族成员,将家族收藏的124件和个人收藏的2024件藏品,包括名家书画、马家历代祖宗书画印章和史料原件及其他史料无偿捐献给国家。马亦钊不把家族文化财产作为私有,不图私利,为之寻找最好的归宿,使之成为社会共同文化财富。

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

温州市政府建立了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,以供陈列展览马氏家族文史资料,并向社会免费开放。马亦钊说,这是家风带给他的影响。如今,这个艺术馆,不仅是马家家族文化艺术的展示场地,更是温州这座城市中优良家风家训传承发展的一个文化缩影。

(鹿城区纪委区监委